立足新的发展格局,在产业振兴的新一轮较量中,东丽区着力提高功能承载力、要素集聚力、产业竞争力,驱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。近五年来,全区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的态势。
近日,新天钢集团联手天津港建成国内第一座集装箱+散杂多元化作业码头,建立起“集、散、杂一体化”同船作业新模式。东丽区与新天钢、天津港三方互动合作,这座为新天钢配套的专业码头,从规划到实施可以说是一路绿灯,据此开通的天津港至印尼巴哈多比航线,可以保障新天钢海外钢铁项目产业链、供应链稳定畅通,通关时间也将由过去的14天缩短到7天左右。每年经海上运输的3000万吨钢铁和原料,过去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曹妃甸、黄骅和京唐港等周边港口装卸,未来将主要集中到距离最近的天津港,能极大节约高达几千万的运输成本、物流成本。
新天钢集团提升运行活力,从月亏损7亿元到年盈利超过40亿元,是东丽区五年来经济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的一个缩影。
农业领域实现了粮食五连丰。今年秋收季,华明街道永和村村民刘和义种植的1700亩水稻,平均亩产达到1400斤,又是一个丰收年。放眼全区,粮食种植面积从五年前不足2000亩增加到74000亩,总量突破5400万斤,带给农民收益累计超过10亿元。
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,体现在服务经济持续向好、消费市场增势强劲。特别是随着全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,消费需求稳步释放,到年末,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31.4亿元,年均增长5.5%。以新经济、新业态、新模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2亿元,比五年前增加35.69%。
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,体现在投资持续稳定增加,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。东丽区聚焦产业短板弱项,围绕构筑一个千亿级、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,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,五年来,完成投资1482.9亿元,122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竣工投产。
强动能的高技术投资、补短板的社会领域投资、反映市场活力的民间投资都在加快。以创新驱动为主线,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投资达到87亿元,新建智能化工厂95个,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6800多户,五年增长了93.6%。
2021年,东丽区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88.27亿元,比2016年增长34%,外贸企业数量增至2500多家,外贸稳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。特别是疫情以来,主要发达经济体,东南亚、南亚、拉美等全球重要工业品生产地区产能尚未恢复,出口企业面临较强的海外需求。东丽区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海外市场布局,帮助企业打通产业链的“断点”和“堵点”,“东丽制造”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攀升。
成绩来之不易,面对稳中有变、变中有忧的诸多困难和挑战,东丽区引领全区上下凝心聚力、拼搏奋斗,发展动力、调控能力同频共振,才有了这份“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”的“成绩单”。
日臻完善的调控能力为经济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构筑重要支撑。疫情期间,许多企业流动资金紧张,借助政府用大数据画出的企业“信用肖像”获得的信用贷、出口贷,解了燃眉之急。
持续“蓄水养鱼”为经济稳中加固、稳中向好注入不竭动力。五年来,全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8家,实际利用外资4.39亿美元。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最短、企业税负最低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,使东丽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土。
东丽区支持经济进一步向好因素累积增多,创新创业活力十足,内生动力逐步增强。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机器人、智能制造、新医药新材料保持较快增长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82家,是五年前的2.8倍,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58%。
未来5年,东丽区将按照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,把握发展主动权,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挑战面前,增强竞争力、发展力、持续力,推动东丽经济这艘航船无惧风浪、勇往直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