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经济社会企业投资科技招商人才
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民政社保文艺书画
首 页 东丽要闻 经济新闻 社会新闻 文化新闻 生态文明 今日东丽电子报
热爱东丽热心创卫 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专栏 >> 热爱东丽热心创卫
 
科普健康·吃完就排便,“直肠子”是病吗?
来源:东丽区融媒体中心  编辑:刘圣喆 日期:2025-04-02

  生活中,一些人可能有相似的困扰:刚吃完饭就产生便意,这到底是“直肠子”还是肛肠疾病的提示?

  吃完就拉,可能是胃结肠反射

  进食中或者进食后不久就要去厕所,其实是一种生理现象,这种进食后胃充盈反射性引起结肠运动增加的现象称为「胃结肠反射」。胃结肠反射是一种生理调节胃肠道运动的功能。胃内接收食物后通过神经反射作用,结肠出现运动,促进大便排出。

  根据临床观察,多数国人都习惯在清晨排便。因为人在早上起床后会产生起立反射,且早餐后胃结肠反射最强,会刺激结肠蠕动,形成排便反射。这时如厕可排空整晚代谢产生的“废料”,有助预防肛肠疾病。还有一些人肠胃蠕动加快,产生胃结肠反射,让人产生便意。

  如果上述“吃完就拉”的现象持续了很多年,并且大便性状没有异常,那么一般无需处理,以观察为主。平时不要吃生冷刺激食物,注意保暖,压力不要太大。若情况比较严重,仍需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,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。

  哪种“直肠子”提示器质性疾病?

  有一些情况很可能是病理性的,比如大便性状改变(如变稀不成形、有血液或者粘液、有腹痛、消瘦),那么需进行相关检查,最直观和准确的就是肠镜检查。如果确认肠道没问题,可以服用调节神经及肠道动力的药进行调理。 通常上述“直肠子”现象发生在两类人身上:

  1老年人

  “直肠子”多见于老年人,原来没有腹泻史,近一段时间大便突然不正常,便次并不很多,但不成形。常常便中带血或有脓血,并出现食欲不振,体重下降,人也疲倦乏力。按肠炎治疗没有效果,抗菌药不能缓解症状。若出现这种情况需抓紧检查,特别在大便潜血出现阳性时,应尽快做钡剂灌肠造影或结肠镜,以免贻误时机。

  2年轻人

  有些年轻人有不规则的腹痛、腹泻。有的受凉即泻,有的多食即泻,有的精神紧张或情绪受刺激也泻。这种腹泻几次后便自动停止,或者与便秘相交替。大便只稀不臭、无脓血、偶尔带少许黏液,化验检查正常。这属于功能性腹泻,是由于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。这种情形不需要服用很多抗生素,只需用些调节肠道运动功能的药物和保护胃肠黏膜的药物。止泻后注意饮食规律,消除过度紧张、疲劳及去掉某些心理和情绪障碍,以防止症状复发。

  排便最佳频率是一天几次?

  其实两三天排便一次或一天1~3次都算正常范围。排便次数并非衡量胃肠道健康的唯一指标,大便的性状、颜色,以及人们的自身感受也很重要。大便如果呈现黑、红、白3种颜色,一定要警惕。当肠道内出血量较少且速度慢时,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,排出的大便多为黑色;如果出血量较多,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,排出的粪便为红色;“白”即陶土色,可能是肝胆、胰腺疾病导致的胆道梗阻,引起胆汁分泌不畅,从而导致大便颜色变浅发白。

  偶然出现大便颜色异常不必太担心,可以回想近期是否有特殊情况,比如进食了某些食物或药物,如补血铁剂、口服活性炭末、蔬菜摄入过多或接受抗生素治疗,都可能导致大便颜色的变化。

  要想排便规律,建议做几件事:

  培养排便反射

  可在每天清晨或某个固定时间如厕,如厕时间最好在5~10分钟内,否则会增加痔疮风险。

  进行饮食调整

  便秘人群每餐应多吃些粗粮、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,比如猕猴桃、火龙果等带籽的食物,同时要保证足量饮水。腹泻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生冷、刺激性食物,少食多餐、细嚼慢咽;对某些食物不耐受的人群,尽量避免食用。

  如果排便规律突然被打乱,也不必太过惊慌。

  可以想想自己近期的情绪、行为习惯是否发生了变化;检查是否有便血情况,去医院排查器质性病变;长期便秘者突然排便通畅或长期腹泻者突然便秘,应尽早去医院就诊,警惕癌症风险。

热点新闻
十二届市委第五轮第一批巡视完成进驻
区领导现场调研推动重大项目
东丽区政府召开第77次常务会议
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
区领导深入重点外资外贸企业走访调研
区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分析研究全区一季度经济形势
东丽观察1+N | 老城区,也能绽放新活力
区领导带队赴东丽经开区调研
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
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
友情链接:天津市纪检监察网站 | 新华网 | 人民网 | 央视网 | 中新网 | 中国广播 | 北方网 | 新浪 | 搜狐 | 腾讯 | 网易 | 凤凰网 |
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及儿童色情信息举报电话:022-58605185 | 举报邮箱:tjdlzx@163.com
联系我们 电话:022-58605185 电子邮箱:tjdlzx@163.com
天津市东丽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 津ICP备17010176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180019
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210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