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经济社会企业投资科技招商人才
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民政社保文艺书画
首 页 东丽要闻 经济新闻 社会新闻 文化新闻 生态文明 今日东丽电子报
热爱东丽热心创卫 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专栏 >> 热爱东丽热心创卫
 
科普健康·肝火旺的人,该怎么“润养”?
来源:东丽区融媒体中心  编辑:刘圣喆 日期:2025-04-23

  “肝火旺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有网友贴切地形容:情绪与身体的双重内耗,不仅人容易急躁,而且身体也更爱上火。 肝火旺的背后,是一种“失衡”。“肝火旺”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易怒、急躁、不安的状态。然而,从中医角度来看,肝火旺并非字面所体现的“火气过旺”那么简单,而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失衡——肝阴亏损,如同一棵大树因缺水而日渐枯槁。中医理论中,五脏六腑与五行相对应,肝属木,象征着生长、生发之力。春天万物复苏,树木得雨露滋润而枝繁叶茂,人的肝脏亦需足够的“雨露”,即肝阴与肝血的滋养,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
  很多人熬夜加班几乎成了常态,焦虑情绪如影随形,饮食依赖油腻、重口味、营养失衡的外卖,久而久之会让肝脏失去滋养,变得脆弱不堪。其中,肝阴亏损最典型。当肝阴不足时,肝气郁结、气血不畅,就会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,常见的典型表现有眼睛干涩、口苦咽干、太阳穴胀痛、入睡困难、烦躁易怒等。

  总“上火”,可能是肝火旺引起。临床中,很多患者所谓的“上火”也是因此而起。中医所说的“火”指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,肝火旺就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,多因七情过度、肝郁化热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。肝火是肝阳的表现形式,如果肝火旺会导致身体上部有热,也就是所谓的肝火上炎,常表现为头晕、头痛、面红、口干、舌燥、口苦、口臭、失眠、多梦、易怒、烦躁等,甚至晕厥、呕血等。肝开窍于目,肝火旺容易出现眼红、眼干、眼胀、眼涩、视物模糊、分泌物增多等眼部症状。女子以肝为先天,肝火旺也往往会引发妇科疾病,如月经过少、月经提前或延后、经前失眠、崩漏、闭经,孕期则多见吐苦水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
  肝火旺分为虚实两种:

  实火:肝主疏泄的功能被破坏,肝气郁结进而化火,多有情志上的症状,如脾气暴躁易怒。中医认为实火可泻,这种情况应以清肝火为主。考虑到心为肝之子,心肝火旺常常共同发生,可适当配合清心火的药物以及心理疏导等疗法。

  虚火:阴虚火旺,多由肝肾阴虚所致。由于肝肾同在下焦,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不足即肝肾阴虚时,肝肾所藏的火就会不安分,出现眼干眼涩、手脚心发热、低烧、心烦、盗汗等症状。虚火的治疗不能一味地使用苦寒药清火,而是要滋养肝肾之阴,如临床常用的枸杞子、黑芝麻等药物。

  5个方式“润养”身体。中医认为,当肝阴肝血亏虚无法制约阳气时,就会导致阳气相对亢盛。此时若盲目使用寒凉药物,非但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会进一步损伤阳气,加剧肝阴消耗。 真正的养肝不在于急功近利地“灭火”,而在于细水长流地润养。

  1调整作息,保证睡眠充足

  夜晚是肝脏修复与再生的关键时期,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,每天保证7~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,让肝脏得以充分休息和恢复。

  2调节情绪,保持心情愉悦

 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,保持乐观的心态,通过冥想、瑜伽、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,有助于肝气舒畅,减少肝阴消耗。

  3均衡饮食,注重滋阴润燥

  日常饮食建议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,尤其是绿色蔬菜(如菠菜、油菜)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(如柑橘、草莓),这些食物能滋养肝脏,促进肝细胞修复。同时,适量食用枸杞、菊花、百合等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食物,帮助调和肝阴。

  4适度运动,促进气血流通

  选择柔和的运动方式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慢跑等,既能增强体质,又能促进气血运行,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充盈。 需要注意的是,运动适度即可,切忌大汗淋漓。

  5合理用药,避免寒凉伤阴

  尽量减少药物使用,特别是寒凉性质的药物,以免进一步损伤肝阴。如有需要,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温和、滋补肝阴的药物。

热点新闻
十二届市委第五轮第一批巡视完成进驻
区领导现场调研推动重大项目
东丽区政府召开第77次常务会议
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
区领导深入重点外资外贸企业走访调研
区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分析研究全区一季度经济形势
东丽观察1+N | 老城区,也能绽放新活力
区领导带队赴东丽经开区调研
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
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
友情链接:天津市纪检监察网站 | 新华网 | 人民网 | 央视网 | 中新网 | 中国广播 | 北方网 | 新浪 | 搜狐 | 腾讯 | 网易 | 凤凰网 |
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及儿童色情信息举报电话:022-58605185 | 举报邮箱:tjdlzx@163.com
联系我们 电话:022-58605185 电子邮箱:tjdlzx@163.com
天津市东丽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 津ICP备17010176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180019
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210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