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经济社会企业投资科技招商人才
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民政社保文艺书画
首 页 东丽要闻 经济新闻 社会新闻 文化新闻 生态文明 今日东丽电子报
记忆东丽 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记忆东丽
 
大宋庄村
编辑:东丽区融媒体中心 日期:2019-08-28

村情简介:大宋庄村,曾用名宋家庄,俗称大宋村,“文革”时曾更名红心村。有692户,2080人,除汉族外,有回族200人,耕地面积750亩。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3公里,海河东北岸。东、南与小宋庄接壤,北至连村路。2008年,根据区政府规划,村民搬迁至无瑕花园春霞里、丽霞里、丽水公寓居住。

村名的由来

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,领重兵镇守大都(今北京)。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,朱元璋死后,其皇太孙(朱标的大儿子)朱允炆继皇帝位,年号建文。建文帝即位后,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,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。燕王朱棣本就对朱允炆继承皇位不满,便以“诛奸臣,清君侧”为借口,起兵反抗。这就是著名的“燕王扫北”。此役之后,广大北方地区一片荒芜,经济萧条,很多村子几乎没有了人烟。为了填充山东、河北等地的人口,明成祖强迫山西等相对富庶之地的百姓向外迁移,并在山西洪洞县设立了一个移民机关,专门办理移民事宜。具体办事地点,在一棵老槐树下。

永乐年间,来自山西洪洞的宋氏两兄弟被迫离乡。晚秋时节,槐叶凋落,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。兄弟俩临行之时,依依不舍地凝望着高大的古槐,栖息在树杈间的乌鸦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,更令别离故土的两人潸然泪下。兄弟俩一步一回首,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鸟窝。为此,大槐树和老鸦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。山西移民流传下这样一句话:“问我祖先何处来,山西洪洞大槐树。祖先故里叫什么,大槐树下老鸦窝。”

宋氏两兄弟一路来到海河边,这里芦苇遍地,四处都是坑塘洼淀,有很多海产品,鱼虾丰美,水鸟也成群的聚居于此,一派和谐景象。两兄弟觉得此处土地面积广阔,水草丰茂,适宜居住,便在此定居下来。二人中,长兄居住在西面,二弟居住在东面,并以宋姓立村,叫作宋庄村。时年尤氏家族也来到此处,选择地势最高的位置修建房屋,居住地称为尤家胡同。1939年发洪水,只有尤家没有被淹,村民们纷纷跑到尤家胡同躲避洪水。

清光绪年间以后,随着宋庄村人口不断增多,最初两兄弟中大哥的一支成为大宋庄村,二弟的一支成为小宋庄村。大宋庄村姓氏众多,以宋、翟、唐、韩四大家族为主,其他还有尤、傅、张、刘等20多个姓氏。宋氏家族族谱至今已经传至第二十世。经过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辛苦耕作,大宋庄村已从原来的盐碱地成为鱼米之乡。人们既种植水稻,又出海打鱼,这种状况一支维持到2008年拆迁之前。

注:1996年版《东丽区志》载,大宋庄村明万历年间建村。

讲述人:魏士春,73岁      

整理人:聂文斐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娘  娘  庙

大宋村有一座娘娘庙,庙宇坐北朝南,临近海河。明末清初,兵荒马乱,土匪横行,洪水地震时有发生,加之大宋村紧邻海河,沿边是滩涂之地,为保佑乡民安居乐业,消灾避难,永葆乡民平安,为渔民护航救难,乡民聚集各方财力出资建造了这座娘娘庙。清末民初,村民王永祥又出重资重修庙宇。

娘娘庙山门中间供奉的是弥勒佛,右边供奉的是持国天王和增长天王,左边供奉的是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。前殿中间供奉碧霞元君、云霄娘娘、琼霄娘娘等。后殿中间供奉观世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,右边供奉小神、龙王、护法神,左边供奉财神、药王、柳仙。

庙里的观世音菩萨与其他地方有一点不同,其他地方的观世音菩萨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,而此地的观世音骑在犼上。犼生性凶猛,四肢强健有力,全身透着一股震撼人心的豪气和霸气。

娘娘庙山门外有棵旗杆,是典型的北方佛教两道寺庙布局,旗杆处可以拴船。因为海河历次大洪水,水流“冲南淤北”,至今南淤近千米有余,形成了千亩河滩地。

娘娘庙每年有三次大型活动,分别是:正月十六日,俗称“接驾日”(娘娘出巡归来);农历四月十六日,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庙会日;农历六月十九日,是后期新增的迁建纪念日。

每逢庙会,各会会头选出总会主持人,由主持人进行摆会,然后各会依次面向庙的方向给诸神上香叩头行礼。事后打场子表演节目,客商云集,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周边十几个村子的村民前来赶庙会,北边的赤土、山岭子、军粮城等村民乘马车前来,东边北塘村等沿河村民乘船到此,烧香许愿,前夜夜间就会有许多人在庙外等候,香火旺盛。

20世纪50年代,大宋村已有花会队伍,包括法鼓会(代表人物有孙宝祥)、旱船会(代表人物有张宝林、宋殿英)、花棍会(代表人物有翟家祥)、秧歌会(代表人物有刘金春)、吹会(代表人物有高会起、宋凤云)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宋庄又成立了业余剧团(代表人物有韩云峰、宁千修、翟家珍、宋殿宝等)。

娘娘庙另有庙产耕地,庙内主持僧人把耕地租给村民耕种,收取租金。庙宇东北面有一个圆坑,寺庙僧人、乡民都来此取水饮用。后来,冯玉祥部下又在庙前另挖了一个大水坑,储水供人畜用。

娘娘庙于1951年被拆去前殿,1970年又被拆去后殿扩建为学校。1992年观音诞辰日(农历二月十九日),数名村民在原娘娘庙前上香祈福,香火不断,至夜11时,乡民众聚,此举唤醒乡民重修寺庙、重塑神像的想法,于是村民自发集资出力将寺庙修葺一新。

2009年9月9日,由大宋村委会组织发起,社会各界鼎力支持,富民公司负责建设施工,诸位乡民出谋划策,大宋庄娘娘庙另选福地,重建于大宋村村西,距海河百米有余,依次布设山门、前殿、后殿,配有东西殿和僧房,雕梁画栋相望,青松翠柏拱卫,法相庄严,金碧辉煌,人流不断,香火旺盛。

讲述人:魏士春,73岁      

整理人:李   芸           

乘 航 和 尚

1949年至1962年,娘娘庙的主持僧人是乘航和尚。乘航俗名孙培岚,津南葛沽人,自幼出家,后来居住在大宋庄娘娘庙,还在庙内经营过小卖部。后因庙内学校扩建,乘航便迁到宁家大院居住。1962年,由徒弟若亮接回到葛沽一起生活。1971年,与世长辞,享年87岁。

乘航擅长作画,其画生动形象,格外逼真,字画落款“仿八大山人”。土墙上、白布上,他都能作画,时年报刊还发表了他的百幅作品,名声很大。他待人友善和气,为人厚道。不少村民向其求过字画,且保存至今。

讲述人:柴慈发,79岁     

整理人:李   芸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回民与清真寺

清朝同治四年(1865年),河北沧县地区遭遇严重干旱,全县粮食绝收,当地村民难以维持生计,很多老人和孩子因为“饥饿”而死去,剩下的青壮年男女虽勉强活着,但也饿得皮包骨头,头晕眼花,见了树皮、草根都往嘴里填。沧县西(今属孟村回民自治县)赵河村回民刘月宽不忍心看着自己的5个儿子饿死,便准备赌一把,离开家乡,到北方讨生活,他觉得富庶之地总能有自己一家人的容身之处。

就这样,刘月宽带着5个儿子:刘玉玺、刘玉堂、刘玉山、刘玉成、刘玉珍,告别家乡,开始向北前进。走着走着,他们来到宋庄村,儿子们看见这里都是鱼虾,非常兴奋,刘月宽也觉得海河两岸都是河积地,土壤肥沃,适宜生存,就在这搭起窝棚,给村民当佃农维持生活。

一家人勤奋劳动,省吃俭用,终于在三年后盖了一间像样的房子,不用再住窝棚,有了温暖的家。可5个儿子眼看就要成家立业,一间房子根本不够用,为了方便孩子们独立居住,刘月宽开始不分昼夜地运土动工,又盖了5间土房,让5个儿子一人一间。沧县老家的亲戚听说刘月宽在宋庄村立住了脚,都拖家带口的来投奔他。渐渐地,宋庄村的刘姓人多了起来,这也意味着村中的回民队伍越来越庞大。宋庄村的汉民都憨厚善良,并不排斥他们,反而很尊重他们的信仰,专门划出一块地给回民用以土葬。

随着回民人数的不断增加,大家想在村里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清真寺,这样就不用大老远去别处的寺里参加活动了。清光绪十七年(1891年),回民们开始自己盖清真寺,建在村里娘娘庙的后面,包括礼拜殿三间、阿訇住房两间、沐浴室两间。完工后,娘娘庙与清真寺交相辉映,呈现出不同信仰之间相互包容的和谐景象。常常是前面在闹花会,热闹非凡,后面在做礼拜,虔诚肃静。

1938年,宋庄村的回民人口达到新一轮高峰,原有的清真寺已经容不下全村回民做礼拜。可扩建清真寺,需要一大笔资金,很多老年回民见状,决定回老家沧县去募款。在那里,他们得到很多教友的无私帮助,带回一大笔资金,清真寺得以重建,礼拜殿由原来的3间增加到8间,阿訇的住房和沐浴室也各增加了一间。

“文革”时期,清真寺惨遭破坏,回民倍感痛苦。汉民见状帮忙向上级政府反应,希望能重建清真寺。1992年,区政府、乡政府和大宋庄村委会出资对清真寺进行重修。为保证寺里能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和资金,不再依靠他人帮助,汉民给回民想出一个以厂养寺的主意。区政府听说这个建议后立刻拨款2万元,为清真寺建了一个像章厂。有了这个工厂,清真寺便有资金举办宗教活动,并且有资本应对各种危机。

2008年大宋庄村全面拆迁,但回民们并不为清真寺而担心,因为区政府早就选好清真寺的新位置——无瑕花园北侧京山线以南的一大片土地。新的清真寺庄严华丽,回民礼拜人员络绎不绝。至今,大宋庄村的回民人口已经从最初的一户几人发展到上百户近四百人,除了刘姓以外,还有王、吴、马、乔等姓。新的清真寺更是吸引附近其他地方的回民前来礼拜。现在,大宋村的回民人口仍在不断增加中。

讲述人:刘佑民,77岁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整理人:聂文斐

一心为民的解放军

1948年,辽沈战役结束后,林彪挥师百万入关,解放北平和天津。军粮城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基地,为防傅作义南撤,第四野战军第9纵队奉命攻占军粮城,切断天津城市与塘沽的联系,随即过海河直取咸水沽,以备攻占天津。为了配合第9纵队的行动,第7纵队跟进前来,驻军在军粮城一带;第12纵队(49军)则将司令部设在大宋庄的杨家大院,其司令员叫钟伟,政委叫袁升平。

解放军刚进村时,根本没换在东北的装备,都戴着狗皮帽子,穿着大皮鞋,这可把村民吓了一跳,他们没见过这种装束的人,更不知道解放军是谁。12纵队的政委袁升平问村民:“你们觉得是解放军好还是国民党好?”村民不敢得罪人,紧张地说:“一样好。”袁升平听后哈哈大笑道:“乡亲们,不用怕,我们是林彪的第四野战部队,刚刚解放东北三省,这次来,是为了解放天津的!有我们在,你们再也不用担心会被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兵欺负了!”几个年轻的村民早就听说过解放军在辽沈战役的英勇事迹,忙跟周围人解释。这下,大宋庄村沸腾起来了,村民都纷纷将解放军往自家领。尽管如此,房间还是不够,很多战士只能在数九寒天里睡在大街上,村民不忍心,都把家里最厚的衣服拿来给解放军当被子盖。

解放军在大宋庄抢着帮村民干活儿,大清早便清扫街道、挑水,连推磨的驴都沾了他们的光,能够暂且休息一下。傍晚,总有小孩儿跑来和他们聊天玩耍。有时,孩子们看见解放军吃秫米饭,馋得直咽口水,战士们便把自己的饭让给他们吃,还会向他们讲述战场上的故事,小孩儿听后都心驰神往,很想自己长大也去战场上奋勇杀敌。12纵队在大宋庄村驻扎期间,村里的电话线密如蛛网。司令部在这里指挥着周边的大小战役,后又进城参加大决战,1949年1月15日天津城终于迎来了解放。

1949年3月,平津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后,解放军391团奉命来到大宋庄驻扎休整,待命南下解放全中国。他们看到当时大宋庄与海河对岸盘沽村有一年久失修的简易渡口(此渡口后归小宋庄管理,今已毁坏),只要赶上风雨天,船就无法靠岸,给村民带来诸多不便,便二话不说帮村民重修,村民们十分感激。

在军粮城六区军民联欢演出中,人们写下了这样的秧歌词:“头个纱灯挂在正东,上羞卫立煌,下羞罗卓英,卫立煌,罗卓英。二人独裁胡乱行,哼唉嗨呦,独裁专制把人坑,唉嗨呦。二个纱灯挂在正南,蒋介石搬家到了台湾,孔祥熙把话传,八路来了把家搬,赶紧把家搬台湾……”解放军听后都笑开了花。

下江南前,大宋庄的村民集体给解放军包了饺子。住在村民老魏家的马排长几十岁人了,哭得泪流满面,十分舍不得离开大宋庄。他叮嘱老魏家的孩子要照顾好老人,还留言说自己要是能活着走下战场,就回来看看。至今,大宋庄的老人还记得当年送别时的场景,魏家一直盼着当年的马排长回来看看,可至今也没见到。

讲述人:魏士春,73岁      

整理人:聂文斐           

援朝战士冯士连

村民冯士连(1929年生),十七八岁加入大宋庄自卫团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,傅作义往廊坊地区调兵遣将,随即京津解放,冯士连等人被编入解放军部队。

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…”1950年,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进入朝鲜境内,与朝鲜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,冯士连就是其中的一员。

中国陆军武器装备落后,一个军的火力密度甚至远不如美军一个师。再看美军装备力量,每个步兵营都配备有前线航空控制人员,可以随时用无线电呼叫航空火力支援。这使得志愿军只能在夜晚行军和进攻,白天则是美国人的天下。美军有专门的坦克营、装甲车、炮兵团。志愿军的火炮大都是缴获的装备,甚至每个师的火炮新旧程度和型号都可能不同。通讯方面,美军拥有完备的电台等联络设备,可以随时获得空军几乎不间断的火力支持。而志愿军通信器材奇缺,只有少量无线电台,营采用有线电话,在战场上非常脆弱,营以下则主要用军号、哨子、信号弹和手电筒等联络,这使得美军在野战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人尖厉的哨子声。

冯士连是志愿军中的一名通信兵,有一次因为通信线路出现问题,上级下达的命令难以传达下去,冯士连冒着敌人的炮火对线路进行抢救维修,结果左臂不幸中弹。但冯士连坚持把线路接通后,才去包扎伤口。那一次战役,冯士连所在团围剿美军一个队,两边人数比大概是1∶10,在人数悬殊的情况下,战斗足足持续了3个小时,志愿军这边伤亡惨重。美军装备精良充足,战斗结束后志愿军缴获不少战利品,为此后的战役补充了武器装备。

还有一次在战役中,志愿军缴获大量美军高端武器装备,部队正在兴高采烈地清点装备、运送物资时,忽然听到天空中传来一架又一架美军战斗机的声音,接着是一枚枚的炮弹洒落下来,原来是美军专门派空军部队来炸毁志愿军缴获的战利品。志愿军不得不迅速撤离,基本上一无所获。

战争惨烈地进行着,不知不觉寒冬来临。志愿军凭借着数量和勇气,还有战术方面的良好训练,取得优势,美军渐渐吃不消,双方经常鏖战数天,每一处战场都尸横遍野。美军官兵穿着兜式防寒帽、羊毛内衣、毛衣裤,外套外还有防风雨登山服,战斗长筒靴内有两到三层毛鞋垫。而志愿军部队的冬装最多只是棉衣棉裤,一旦被水浸湿就会板结,失去保暖的功能。

天冷得厉害,志愿军们夜里守阵地,就在阵地上睡觉,天气冷得能冻死人,因为寒冷导致的伤亡数以万计。实在没办法,有人提议,用美军尸体垛起来抗风寒。大家就真这么干了,每到晚上,就出去抬尸体。遇到兄弟们的尸体,默默地把其眼睛抚闭上,抬回来。碰到美国佬的尸体,就直接搬回来围在一起挡风寒。

“那时候,真的不知道怎么过来的”,冯士连每每回想起抗美援朝战争,有骄傲,但是更多的是感慨,感慨当时的惨烈,感慨那些战争中付出生命的兄弟们没能看到后来的中国。

讲述人:宋凤起,78岁,退休村干部      

整理人:李   芸

热点新闻
区领导到企业调研服务
津彩有我丨环投公司 陈喜斌: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
盯实企业诉求 做好服务保障 区领导到中美史克和天津电装电机调研服务
东丽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
区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分析研究全区一季度经济形势
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
欢坨好柿已上市 金钟街道加强监督抽检 守护食品安全
铁城公寓社区老年食堂开门迎客
无瑕街道举办妇女就业培训
东丽区群众非遗体验中心今年首迎大学生
友情链接:天津市纪检监察网站 | 新华网 | 人民网 | 央视网 | 中新网 | 中国广播 | 北方网 | 新浪 | 搜狐 | 腾讯 | 网易 | 凤凰网 |
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及儿童色情信息举报电话:022-58605185 | 举报邮箱:tjdlzx@163.com
联系我们 电话:022-58605185 电子邮箱:tjdlzx@163.com
天津市东丽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 津ICP备17010176号-1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2120180019
津公网安备 12011002021001号